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资质播报:
你的位置:首页 > 要闻 > 正文

南都发布《人脸识别应用公众调研报告》

中国安防资质网 时间:2020/10/29 16:57:07 【字号 】 【关闭

        10月13日,2020小蛮腰科技大会在广州开幕。南方都市报承办的“深谋远虑·后疫情时代的大数据应用与隐私保护”分论坛在当日召开。
        论坛分为嘉宾致辞、特邀发言、主题演讲和高峰论坛四个环节。其中高峰论坛设立了“大数据产业中的数据竞争与规则”和“后疫情时代,个人信息该如何‘善后’”两大主题。来自政府、企业、学界的多位重磅嘉宾在现场分享了他们的经验与思考。
        隐私保护领域 南都持续发声
        在嘉宾致辞环节,南方都市报党委副书记、总编辑戎明昌提到,今年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如今,疫情逐渐平息,但“大考”仍在继续——疫情期间登记的信息如何“善后”,公平有序的数据竞争规则如何构建等问题尚待解决。
        上述问题正是南都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中心所关注的。他介绍,近年来,南都从“办中国最好的报纸”到“做中国一流智库媒体”,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央精神、行业趋势、自身实际的特色智媒转型之路,而成立于2017年的南都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中心是南都转型的先行团队。
        如今,南都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中心的关注范围已经从最初的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拓展到了数据竞争与垄断、人工智能伦理等数字经济时代关切的话题。“未来,在数字经济与隐私保护领域,南都还将持续发声。”戎明昌表示。
        审慎对待科技手段背后的问题
        IDG华南区总经理池敏则在致辞中表示,在抗疫战争中,先进的科技手段为公众打开了全新思路,也为众多科技企业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思路。但她同时强调,在寻求发展的同时,也要审慎对待科技手段背后所隐藏的问题,比如采集民众的信息后如何规范使用、个人隐私如何保护。“从存储和保护,思想要统一才能创造更安全的环境、谋得更长远的发展。”
        作为特邀嘉宾,全国人大社会委副主任委员、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会长任贤良通过视频发表了演讲。他认为,个人信息收集不规范,疫情期间个人信息处理措施不到位,惩处机制落实不到位,违规泄露个人信息等问题比较突出。今年两会期间,他专门就后疫情时代个人信息保护提交了相关议案。
        为了在今后的重大突发事件中更好地保护个人信息,他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要坚守法律红线,大数据时代更要依法保护个人信息;二是要健全保护机制,规范个人信息管理使用;三是要强化工作协同,保障个人信息保护工作高效开展;四是要加大宣传力度,提升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两万份问卷形成人脸识别报告
        值得一提的是,论坛上,南都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冯群星发布了《人脸识别应用公众调研报告》。这份报告基于两万份问卷形成,通过对十类人脸识别场景的调查,全面反映了国内公众对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现状的看法。
        报告发现,当前人脸识别技术普及率高,但仍存在强制使用等问题,六成受访者认为人脸识别技术有被滥用的趋势。此外,针对目前几类较有争议的人脸识别应用场景,受访者最不能接受的是商城使用人脸识别收集顾客的行为数据。
        南都记者了解到,今年小蛮腰科技大会主题为“无限可能”,由一场领袖峰会、十四场主题论坛、智库闭门会议、创投·局等环节组成。据主办方IDG介绍,在疫情及新基建等大背景下,今年大会希望将科技与城市、卫生、体育等更多领域相融合,探索科技应用的无限可能。
        论坛焦点
        指定机构收集、调用个人信息应坚持最小化原则
        在后疫情时代,健康码的使用已经成为我们的日常。在采集了很多个人信息之后,健康码是否存在数据安全的风险?
        在“深谋远虑·后疫情时代的大数据应用与隐私保护”分论坛上,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信息安全研究中心数据安全部主任胡影作了题为《健康码数据安全指引》的演讲。
        新冠疫情以来,健康码助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胡影介绍,大部分的健康码是一种动态码。个人健康状况信息会生成相应的网址或者数据访问接口,然后被编码成一个二维码的形式。
        健康码一般会收集用户的身份信息、行程信息、居住地以及接触信息、健康信息等。她还介绍,除了用户主动提供信息这种直接采集的方式,有的健康码也会间接获取信息。“用户会发现有的健康码让用户填写的信息很少,是因为很多政府部门比如交通、卫生等已经共享了一些信息。”胡影说。
        对于健康码是否存在数据安全的风险的问题,胡影从健康码申领、制码、亮码以及扫码的整个流程进行了分析。她表示,首先采集信息会面临超范围收集的问题,比如有的健康码会多收集信息或是强制收集人脸信息。此外,在“亮码”的时候,未授权的扫码可能会造成个人信息的泄露,因为扫码就相当于获取了个人的信息。
        前段时间,杭州的“渐变色”健康码和苏州在“苏城码”基础上推出的“文明码”引发网友热议,大众对于健康码是否会常态化使用十分关注。
        胡影表示,疫情期间,隐私保护是让渡于公共卫生健康的,属于授权例外的情况。但在后疫情时代,公共卫生健康和隐私保护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需要更加加强隐私保护。
        对于健康码的数据安全风险,目前我国相关政策以及国家标准已经有了一些回应。胡影介绍,4月份以来已经陆续出台了三个关于个人健康信息码的国家标准,如《个人健康信息码 数据格式》《个人健康信息码 应用接口》等。
        此外,她还提到,除了中央网信办发布的《关于做好个人信息保护利用大数据支撑联防联控工作的通知》、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 个人信息安全规范》外,8月底,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还发布了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数据处理安全规范》的征求意见稿,对网络运营者如何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对个人信息进行保护单列了一个小节。
        南都记者注意到,上述征求意见稿中规定,指定机构收集、调用个人信息应坚持最小化原则,一般只限于个人信息主体的联系方式、位置、行踪信息;此外,根据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际需要,严格限定调用个人信息的范围、规模、数量以及行踪信息的回溯时间跨度。
        征求意见稿还规定,指定机构在提供信息服务过程中,以人脸识别作为身份验证方式时,原则上应提供其他身份验证方式供用户选择。
        传统城市治理转向智慧治理需要打破数据孤岛
        在南都举办的“深谋远虑——后疫情时代的大数据应用与隐私保护”的分论坛上,广州市白云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局长王晓杰作主题演讲,分享了城市智慧治理经验。
        在王晓杰看来,城市治理可以分为三种模式:传统模式、数字化治理及智慧化治理。当前仍以传统模式为主,许多工作需要依靠人力去完成,而工作架构呈现“条块结合”和层级式的特点。不过,传统的城市治理也在向数字化治理转型,“开始走向线上信息化的处理,工作主体从单纯的人,变成了人+设备”。
        王晓杰进一步解释,智慧化治理是在数字化治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形成以设备为主、人作为辅助和配合的治理模式。“以前,相关工作人员需要盯着摄像头拍出来的交通画面,发现拥堵后赶紧调度。现在我们有了人工智能技术,所有摄像头抓取的视频数据在经过云端的AI识别和算法计算后,系统能发现交通拥堵的地方并自动推送给工作人员。”其举例说。
        那么,城市治理要从传统模式转向智慧化治理需要经历什么过程?王晓杰认为,建设物联感知系统和业务应用系统等是基础,用来收集城市治理所需的信息并进行加工和运用,而其中的关键是数据汇聚和应用。
        王晓杰以“智慧白云建设”为例,目前白云区建设了万兆光纤网等物联感知的基础设施,以及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警务等业务应用系统。围绕这些系统,白云区也在相应建设数据的标准治理中心、安全运营中心和AI算法中心,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加工和分析运用。
        不过,城市治理走向智慧化的道路上仍存在不少挑战。王晓杰指出,其中挑战就包括数据是否能满足治理需求,业务系统和平台的建设,政府部门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大数据相关素养等。
        对此,王晓杰认为,这需要改变政府部门之间出现的“数据孤岛”现象,打通以往建设的、孤立的业务系统和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有统一的技术、数据标准来保证新的技术壁垒不再出现。
        王晓杰同时提出,政府部门的运行机制也需要从以往的层级化、条块结合的方式转向扁平化的治理方式。她举例说,智慧白云建设了一个“事件融合中心”,整合了所有需要政府处理的事件,当事件涉及多个政府部门时,该中心将运用AI算法,自动匹配相关部门来一同处理。
(编辑: 来源:南方都市报)
 
图片报道

罗仕拿HLX-24T 无线防盗报警主机

权威发布
中央动态
地方动态